兽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,药物进入动物机体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随粪、尿等排泄。残留的药物在环境中仍具有活性,会对土壤生物及昆虫等造成影响。据报道,在用动物排泄物施肥的土壤中检查到了金霉素的残留。我国在50年前杀蝗虫所使用的DDT,至今还残留在土壤内。兔子食用从这种土壤上生长的小麦,在肉中可检出DDT。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,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食品药物残留有关。雌激素、硝基呋喃类、砷制剂等都已证明有致癌、致畸、致突变作用。当人们长期食用含有“三致”作用的食品时,这些残留物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。 一般来说,虽然兽药残留量很低,但由于能够蓄积,所以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主要是慢性、远期和累积性的,如致癌、发育毒性、免疫抑制、致敏和诱导耐药菌株等,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十分严重,影响深远。如果兽药残留超标,不仅可以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毒性作用,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强,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,并影响我国养殖业的发展。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产业,在不公开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条款的前提下,采取比较隐蔽的技术措施,日益筑绿色壁垒的门槛,尽量阻止外国动物产品的进入。因此,药物残留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动物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。 综上所述,兽药残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,它涉及到兽药的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使用、监督管理、检测等各个环节和不同部门和人员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各个部门和环节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,真正认识并处理好兽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,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药物残留,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在疫病防制工作中的作用,将其对动物、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,从而能够使兽药真正为养殖业服务,为人类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