组胺(Histamine),是食品(主要为水产品,尤其是中上层鱼类)中游离组氨酸经组氨酸脱羧酶分解产生的一种胺类物质,主要是食品在储藏或加工过程中,体内自由组氨酸经过外源污染性或肠道微生物(水产鱼类)产生的脱羧酸酶降解后产生的对产品品质(感官指标)劣化和人体有一定毒害的化学物质。它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的过敏和炎症反应,包括面部、躯干部和四肢出现潮红、皮肤刺痛和瘙痒、恶心、呕吐、胸闷、心跳加快和结膜充血等各种症状,病重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和早搏等。组胺中毒是水产食品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。
世界各地尤其沿海地区组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。组胺属于一种生物胺,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,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组胺。食物中组胺的主要来源是鱼类。如果吃了组胺含量高的鱼类,也可引起与机体过敏反应相似的中毒症状,并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,包括脸红、头痛、心慌、胸闷、腹泻、血压变化甚至休克等,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。一旦发生组胺中毒,应及时进行催吐、抗过敏等对症处理。
高组胺鱼类有哪些
组胺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:游离组氨酸和产组胺的细菌。鲐鱼、鲹鱼、竹荚鱼、鲭鱼、鲣鱼、金枪鱼、秋刀鱼、马鲛鱼、青占鱼、沙丁鱼等青皮红肉的海鱼,体内含有丰富的游离组氨酸,并存在产组胺的微生物,在适宜条件下极易产生组胺,属于高组胺鱼类。
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《鲜、冻动物性水产品》(GB2733-2015)规定:“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组胺含量不得超过40毫克,非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含组胺不得超过20毫克。”
组胺含量反映鱼的新鲜度
鱼类与畜禽肉相比更易腐败变质,鱼体一旦死亡,自身组织中含有的酶会使鱼体发生自溶作用,附在鱼体上的一些细菌迅速繁殖,其中,某些细菌分泌的脱羧酶可使氨基酸脱羧基产生生物胺类物质。组胺便是这些生物胺里毒性较强的一种,由组氨酸脱羧形成。
由于组胺是细菌分解鱼肉中氨基酸的产物,因此,其含量可以反映鱼的新鲜程度。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,鱼体污染的细菌增多,产生组胺往往也较多。
如何避免组胺中毒
购买的鱼要及时吃,如需储存,应放在低温环境中。在低温条件下,细菌生长缓慢,脱羧酶活性也较低,有利于减缓腐败过程和组胺生成。特别是在细菌最爱的炎炎夏日,一定要注意正确保存食物。
冷冻鱼的解冻方式对组胺含量也有影响。一般置于冷藏条件(4℃)下缓慢解冻有利于减少组胺产生,同时,可以较好地维持鱼肉组织结构,减少汁液流失,保持良好口感。
容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,更需要确保新鲜。存放前彻底刷洗鱼体、去除内脏,烹调时加入少许醋,可有效降低组胺含量。
如何检测鱼中组胺?
深芬仪器组胺快速检测仪能够快速检测海产鱼类(鲐鱼、鲭鱼、秋刀鱼、沙丁鱼、金枪鱼、竹夹鱼、沙丁鱼、长嘴鱼等)、葡萄酒类、豆制品、泡菜、香肠、奶制品等食品中组胺的含量,适用于食品生产企业、农业生产基地、农贸市场、质量监督、卫生防疫等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测。
资料正在整理之中...